大爱和小爱的区别,在于是不是在爱具体的人,听说菩萨爱世人、普度众生,但却没听过菩萨爱哪个具体的人,所以无我相 无人相 无众生相,推及古来圣贤和帝王(佼佼者)似乎也如此。如此看来大爱于个人而言是残忍的,在乎每一条鱼,但是看到每一条鱼时都不是在看具体那一条鱼,原来如此。
基督教宣称每个人都是主的孩子,可能从承诺上走了另外的路子,研究一下(不知道大模型会不会说真话)
————-
核心差异在于“连接方式”:
- 佛教(基于“无相”): 通过破除对“自我”和“他者”的实体性执着,达到一种无分别的、平等的慈悲。救度具体众生是随缘应化,是慈悲的自然流露,而非对某个“实体”的执着之爱。
- 基督教(基于“位格神”): 通过确立一个位格神作为普遍大爱的源头,并赋予每个个体在神面前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,将普遍之爱(神爱世人)与个体之爱(神认识、关爱每个具体的人)紧密绑定。信徒对邻舍的爱是对神之爱的回应和体现。
发表回复